1、學科成立時間:五十年代初期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內科即有消化專業,當時張成大、黃象謙教授是國內知名度較高的消化內科專家。86年成立消化科;87年被天津醫科大學批準為消化系疾病研究室及天津市內分泌所第五兼職室;88年被批準為衛生部消化臨床藥理基地;2003年成為天津醫科大學校級重點學科。
2、學科組成:目前,全科醫師20人,正高職稱9人,副高職稱5人,主治醫師3人,住院醫師3人,
其中博士生導師1人、碩士導師5人,其中博士4人、碩士11人。
3、學科學位授權點情況:1981年被批準為碩士研究生學位授權點,2005年成為天津醫科大學消化疾病學科博士點。
4、重點學科、重點實驗室情況:2003年成為天津醫科大學校級重點學科
5、學科的基本情況:
臨床工作:年門診近6萬人次,臨床基地病床68張,年收治病人可達1160人次,內鏡中心有胃鏡、腸鏡、十二指腸鏡、放大內鏡、超聲內鏡、雙通道治療內鏡、雙氣囊小腸鏡、膠囊內鏡,年內鏡診斷和治療人次1.6萬人次。
多項技術填補天津市衛生新技術空白。其中雙氣囊小腸鏡、膠囊內鏡、超聲內鏡為我科在天津率先開展,急診內鏡和治療內鏡為我科特色。
科研工作:2004.1—2007.10年,發表論文 95篇主編教科書3部,
...(查看科室全部簡介)
參編10部;本學科2004.1—2007.10年獲得科研項目 18項,科研經費 185 萬元。獲得國家專利2項,科研成果6項。
本學科點舉辦的主要國際國內學術會議 11次。招收碩士研究生38人,畢業35人,招收博士研究生4人。
6、臨床科研特色:
①繼續開展脂肪肝的早期診斷和治療研究;通過中西醫結合治療達到脂肪肝的早期診斷和治療,動物實驗結果已顯示初步結果。
②肝硬化門靜脈高壓癥的內鏡治療,內鏡下圈套結扎和硬化治療、高頻電凝止血、微波治療、止血槍、出血部位注射高滲鹽水和其他止血藥等措施。目前已完成急癥內鏡止血1200余例,特別是肝化食管靜脈曲張破裂出血內鏡下圈套結扎和硬化治療,具有止血作用顯著、安全可靠,可大幅度減低病人費用。
③肝癌的分子機制和介入治療研究。④慢性肝病的肝纖維化早期診斷和治療,肝硬化食管靜脈曲張硬化和結扎、腹水回輸、自發性腹膜炎等治療方面有較多經驗。肝囊腫和肝癌在B超引導下介入性治療,已積累了大量病例
④胃腸動力學研究:以干細胞移植治療GERD的基礎和臨床研究為突破口,尋找徹底根治GERD的方法,使本學科成為國內外治療GERD的中心。
⑤膽汁反流與上消化道疾病的關系研究:在國內率先開展動態膽汁反流監測儀的開發,目前已有成品化膽汁返流檢測儀研發。
⑥對IBS、GERD、FD、便秘等方面進行更深入研究。
⑦消化系腫瘤早期診斷及其分子機制和化學干預的研究:應用超放大內鏡和色素內鏡結合組織化學和分子生物學研究方法,探討早期癌的診斷和治療方法。
⑧研究膽汁反流與腸化生、早期消化系腫瘤的發生關系,應用黃連素和姜黃素干預其發生發展過程。達到消化系腫瘤的早期預防、癌前病變的化學干預和早期診斷和內鏡治療的目的。
⑨幽門螺旋桿菌的基礎和臨床研究:繼續對Hp與胃癌關系的深入機制的探討和Hp的多藥耐藥機制的深入研究,探討更高效的根除療法。繼續對應用端粒酶抑制劑和Cox-2抑制劑治療胃腸腫瘤的實驗研究。
7、臨床醫療優勢、特色:
①對于臨床常見。合詽、慢性胃炎、肝炎、肝硬化、胰腺炎、消化道腫瘤以及反流性食管炎,功能性胃腸病,便秘等疾病具有良好的診斷和治療水平
②應用超放大內鏡和色素內鏡結合組織化學和分子生物學方法對早期腫瘤的診斷和治療
③肝硬化門靜脈高壓癥,消化道出血的內鏡治療,食管狹窄、賁門失弛緩癥內鏡下擴張治療,食管癌支架釋放術
④ 肝囊腫和肝癌在B超引導下介入性治療
8、主要科研方向:
①胃腸動力障礙性疾病的基礎與臨床研究:以干細胞移植治療GERD的基礎和臨床研究為突破口,尋找徹底根治GERD的方法,使本學科成為國內外治療GERD的中心。
②消化系腫瘤早期診斷和治療及其分子機制研究:研究膽汁反流與腸化生、早期消化系腫瘤的發生關系,應用黃連素和姜黃素干預其發生發展過程。達到消化系腫瘤的早期預防、癌前病變的化學干預和早期診斷和內鏡治療的目的。
③慢性肝病的基礎和臨床研究:開展脂肪肝的早期診斷和治療研究,通過中西醫結合治療達到脂肪肝的早期診斷和治療;肝囊腫和肝癌在B超引導下介入性治療。
④胃腸激素的研究:重點進行了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因子及其受體的研究、環氧合酶-2和前列腺素E合酶與反流性食管炎關系研究、Graves病甲亢患者腹瀉患者回腸和結腸組織中TSH和TSH-R受體基因的表達、Human β-defensin2(hBD-2)在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炎中的表達等研究。
9、學科在國內以及在天津市的學術地位: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消化科在王邦茂主任領導下,全體工作人員積極開展科研工作,鉆研臨床業務,在胃腸道疾病、消化道腫瘤、功能性胃腸病和肝膽胰疾病以及一些消化道的診斷和治療上取得顯著的成績,科研和臨床工作水平屬于國內先進,天津市領先地位。
10、學科員工的情況:目前消化科醫師20人,正高職稱9人:黃像謙教授、黃迺俠教授、王邦茂、王緒霖、呂宗舜、劉文天、張慶瑜、楊玉龍、姜葵,副高職稱5人:鄧寶茹、張潔、方維麗、曹曉滄和李姝,主治醫師3人:鄭忠青、王濤和俞清翔,住院醫師3人:陳鑫、林睿和曹海龍,其中博士生導師1人:王邦茂、碩士導師5人:王緒霖、呂宗舜、劉文天、張慶瑜、楊玉龍、姜葵,其中博士4人、碩士11人。
11、學科的歷史:五十年代初期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內科即有消化專業,當時張成大、黃象謙教授是國內知名度較高的消化內科專家。81年被批準為碩士研究生點;86年成立消化科;87年被天津醫科大學批準為消化系疾病研究室及天津市內分泌所第五兼職室;88年被批準為衛生部消化臨床藥理基地;2003年成為天津醫科大學校級重點學科;2005年成為天津醫科大學消化疾病學科博士點。
12、學科的的國內、外交流:自2000年來平均每年組織高水平學術交流會4-6次,于2000年和2003年兩次組織我科專家赴CCTC健康之路進行科普教育。2000年、2002年、2003年組織三次較高水平的、在國內外有一定影響力的大型消化內鏡演示會和消化疾病學術研討會,多次邀請多名國內外專家來我院講學。曾經主辦過天津市超聲內鏡和膠囊內鏡會議、2005年消化內鏡年會、上消化道出血研討會、幽門螺桿菌研討會、炎癥性腸病討論會、第二屆腸道疾病研討會、腫瘤治療學術研討會和第四屆腸道疾病研討會等,王邦茂教授多次在國內外會議上作報告:膽汁酸與胃腸道腫瘤的關系研究進展、胃黏膜萎縮與腸化生、Barrett食管與食管腺癌、自身免疫性肝炎研究進展、PPARγ2基因Pro12Ala多態性與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參加 15屆歐洲消化周并發言
13、學科在人才培養方面的貢獻:全科醫師20人,行政主任:王邦茂教授,正高職稱9人,副高職稱5人,主治醫師3人,住院醫師3人,博士生導師1人、碩士導師5人,其中博士4人、碩士11人注意了人才梯隊的培養,各個職稱級別間具有年齡的階梯和學歷階梯。
14、學科的學術帶頭人、學術帶頭人、學術骨干介紹:王邦茂,男,46歲,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消化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消化醫師協會全國常委、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學會全國常委及大腸學組副組長、中華醫學會消化學會胃腸動力學組和肝膽學組委員、天津抗癌協會副主委、中華醫學會天津消化內鏡學會副主委及內科組長。任《中華消化內鏡雜志》、《中華消化雜志》、《中華胰腺雜志》、《胃腸病學和肝病雜志》、《臨床肝膽病雜志》、《臨床薈粹》、《世界華人消化雜志》等六部雜志編委、《中華內科雜志》通訊編委。
① 醫療工作:1990年畢業分配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消化內科工作至今,1992年晉升主治醫師,1995年晉升副主任醫師,1999年晉升正高,1997年擔任碩士生導師,2004年擔任博士生導師,1998年擔任消化科主任。開展肝硬化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急癥內鏡結扎和硬化治療,并獲得較好的效果,目前該項目已成為我科常規項目和特色項目之一,取得了較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在天津市率先開展超聲內鏡診斷和應用內鏡切除早期消化道癌和粘膜下腫瘤,取得較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應用動態pH監測和壓力測定診斷胃腸動力性疾;開展食管良惡性狹窄擴張和支架治療。
②教學工作: 1998年被選遴選為天津醫科大學“跨世紀人才”,1999年被評為校級優秀教師。97年擔任碩士研究生導師以來,目前有14名研究生畢業,招收博士生4人。自97年開始在院內首先開始應用多媒體教學,98年獲得衛生部內科學多媒體教材編寫課題,由人民衛生出版社正式出版,并被指定為醫科大學學生內科學教學輔助教材。在2000年醫科大學教學課題評比中獲得一等獎,獲得天津市二等獎。擔任科主任后,組織科內每周一次的英文文獻報告會,使全科醫師的科研和英文水平獲得提高。
③科研工作:承擔和完成衛生部科研基金項目、天津市科委社發基金項目、天津市科委自然基金項目、天津市科委21世紀青年基金項目、天津市教委科研基金項目、天津市衛生局和天津醫科大學科研基金20余項。填補天津市醫療衛生新技術空白10項。1999年參加的科研課題獲得天津醫科大學科技一等獎;2000年獲得天津醫科大學獲教學課題一等獎,天津市二等獎。發表論文113篇,其中發表論文20篇。參加《消化道疾病治療學》、《內科基本功》、《中華醫學大辭典》等10本專著編寫。主編由天津科技出版社指定的“臨床醫師口袋叢書”大型參考教材《消化內科分冊》。
④學術交流:自2000年來平均每年組織高水平學術交流會4-6次,于2000年和2003年兩次組織我科專家赴CCTC健康之路進行科普教育。2000年、2002年、2003年組織三次較高水平的、在國內外有一定影響力的大型消化內鏡演示會和消化疾病學術研討會,多次邀請多名國內外專家來我院講學。
(隱藏科室簡介)